学校不是单纯适应社会需要、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产物,开启智慧、追求真理、传播知识、弘扬文化、延续民族和人类的发展是其亘古不变的功能。学校文化体现着一个学校全体成员的价值观和追求,体现着学校的办学理念、目标、特色、风格和氛围,是学校存在和发展的灵魂,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具体体现。学校文化建设是全面提升学校物质、制度、组织、形象、精神建设的助推器,是使学校充满凝聚力、生命力、智慧力、创新力的引擎,是涉及学校内涵发展、整体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制高点。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和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入,研究、整合学校办学传统、办学经验与治学特点,结合学校发展实践,进一步梳理学校的办学宗旨、培养目标及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办学理念,重塑学校文化精神,提升学校品位,创办名牌学校,对促进学校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学校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1.民族性原则:面对世界范围多元文化的冲突,学校理念文化的梳理整合必须体现民族传统文化的承继和发展,渗透民族情感、民族精神和民族灵魂,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以传承中华美德,培育民族精神为己任。
2.先进性原则:学校理念文化的梳理整合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来统领,体现时代特征,适应“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要求,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形势的要求,适应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3.人本化原则:学校理念文化的梳理整合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将人的发展置于核心地位,全面关注人的精神、情感和需要,以发展人,提升人,体现人的主体地位为旨归。学校管理必须由物化的管理升华到心性的管理,由外在的感动的心性管理转化为内在自觉的心性管理。学校文化本质上是师生文化,学生和教师是学校的主体,他们是学校文化建设的设计者、组织者、参与者和实践者。学校文化建设必须依靠全体师生,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尊重他们的民主权利,听取他们的意见,充分调动他们参与学校文化塑造的主动性,发挥他们的创造性,使学校文化建设富有生命力和活力,取得扎实的成效。
4.崇高性原则:学校理念文化的梳理整合必须建立在崇高的精神追求之上,必须排斥媚俗的因子,摆脱短期效应,必须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起到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的作用。
5.选择性原则:学校处在一个多元开放的文化环境之中,面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这样复杂的社会文化环境,学校理念文化的梳理整合必须综合考虑各种要素,进行必要的过滤和选择,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将其内化为特定的学校文化内容,并结合本校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地域文化特色、办学实践经验,形成富有个性的文化系统,体现学校独特的文化精神。如淄博四中地处鲁中地区,位于齐文化发源地,深受齐鲁文化熏陶;又是著名短篇小说之王蒲松龄的故乡,人文荟萃;同时,现代商业文明发展较早,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工商业的飞速发展,常领风气之先……挖掘这些文化要素,对构建个性化的学校文化尤其重要。
6.继承性原则:学校文化的形成不是一代人可以完成的,需要几代人的努力。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校园的物质文化、组织文化、精神文化都有一个继承和创新的问题。因此,学校文化要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建。而这其中关键的因素是校长,如果前任校长搞一套,继任校长另起炉灶,就会使学校文化的建设和形成产生诸多的干扰因素,甚至使学校文化产生断裂。
二、学校办学理念、精神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
1.办学宗旨:学校是人文荟萃之所在;学校是传播文化,播种文明,扶助生命成长之所在;学校是宣扬民主,传递科学,促进个体社会化之所在;学校是贯彻民族意志,承继民族精神,为国培育英才之所在。故学校之责任大矣。办学宗旨体现一个学校的基本理念和教育理想,如何确立办学宗旨,不得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因此,办学宗旨的确立必须深入考察学校的历史文化积淀、认真分析学校的现实状况、结合学校的发展规划和教育的历史使命,做到定位要高、立意要深、富有人文内涵。
2.培养目标:基础教育既是各级各类专门人才成长的根基,更是为广大劳动者奠定基本素质的关键环节,从这个意义上说,基础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因此,基础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学会生存、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打下扎实基础,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培养目标的确立必须综合考虑以上因素,结合办学宗旨以简洁明了的文字表述之。
3.校训:校训标志着学校的精神灵魂,是一种无形的制度和内在的文化,它体现了学校发展过程中的历史文化积淀。它常常作为一个精神标尺,激励和劝勉在校的教师和学子们,即使是离开学校多年的人也会将校训时刻铭记在心。校训也能体现学校的办学原则与目标。校训一般由古语典章精简摘取而成,反映的是学校的办学传统和办学理念,是一所学校深层次的精神底蕴与人文内涵。
4.校风:校风集中体现学校的办学宗旨,是学校整体精神风貌的呈现,是师生员工共同具有的行为规范,体现了师生员工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思想观念、是非标准和审美情趣。校风反映着学校的办学方向、办学思想、办学精神和人才培养要求。校风的确定,有利于推动学校办学特色和校园精神的形成。结合学校各自的办学历史和文化传统,提炼出富有特色的校风表述,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
5.教风:教风即教师风范,是教师的德与才的统一性表现,体现着教师崇高的准则和风范。教师风范是教师整体素质的核心,是教师道德、才学、作风、素养、治教的集中反映,表现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学术研究、教书育人等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教风的确定,有利于学校以统一的精神引领全体教师的精神和教育教学行为,推动学校建设和学校文化的发展。
6.学风:学风是一所学校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治学原则,是学生行为规范和思想道德的集体表现,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精神风貌,反映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风气。学风的确定,有利于学校以统一的原则引导学生的成长过程。合理汲取历代学人对治学之道的论述,继承之,广大之,以成就学生的人格、学问,亦不失为学风建设的一个策略。
三、学校文化建设特色规划的策略
1.确立学校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在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中,继承学校传统,熔铸学校精神,形成体现时代特征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形成学校文化特色,从而凝聚和激励学校群体成员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推进学校发展。合理进行学校文化建设的特色规划,明确概括和表述学校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及特征,有利于形成学校品牌形象,促进学校发展。
2.建设现代学校管理文化:学校管理文化是指学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把学校内部全体成员结合在一起的行为方式、价值标准和道德规范。它是增强学校内聚力、向心力和持久力,保证学校行为的合理性,推动学校发展的意识形态的总和。合理汲取现代学校管理学的研究成果,确立符合现代化学校建设要求的管理文化特色,促进学习型学校、研究型学校建设,成为现代教育管理者必须面对的课题。
3.构建现代教师文化:教师文化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它主要包括教师的职业意识、角色认同、教育理念、价值取向及情绪的反应等。教师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和关键。我们所要建设的新教师文化应该具有创新性、合作性和生成性的特征。诚信共生的价值体系,民主和谐的对话氛围,自觉、开放和建构的文化导向,是构建教师文化的策略要素。
4.打造新型学生文化:学生文化是学校全体学生在学校环境中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概念和行为方式。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学生寻求自主自治、自我发展的呼声将会越来越高,作为学校管理者和教育者应该适应时代的要求,为学生打造一方自主发展的天空,积极提倡和指导学生自治,引导学生学会生存、学会求知、学会负责、学会合作、学会发展,形成独立完善的人格,奠定幸福人生的基础,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 |